阅读全本

第二天清晨,窗外的小道传来零星的脚步声,大黄隔着土墙就吠了起来。蒋现闭着眼在枕边摸索手机,已经九点多了。他试着用手肘撑起身子,却僵在半空——浑身的关节跟腐朽的门轴一样嘎吱嘎吱作响,肌肉也酸疼得厉害。

“醒了?”余文推门进来,正用毛巾擦着湿漉漉的脸,“看你睡得沉就没叫你。楼下有早饭。”

楼下空荡荡的,想来也是,都这个点了,大伯他们早就出户干农活去了。灶台的大铁锅里盛着热水,里面温着两碗醪糟汤圆和水煮蛋。旁边用碗压了张皱巴巴的作业本纸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“锅里早饭,午饭十二点,夜饭七点,出门带上门。”

两人匆匆扒完早饭出门时,细雨已经将村道打湿。余文带着蒋现绕到屋后,沿着田埂走到一处高坎上。晨雾中的梯田蒙在雾里,层层叠叠向山下延伸。

余文蹲在坎边点了支烟,火星在雾气中忽明忽暗。

“你昨晚太冒失了。”蒋现的声音飘在雨雾里,显得有些失真。

“就是要看他们反应。”一个烟圈从余文嘴里飘出来。

“你觉得他们什么反应?”

“反应过激。”

“看看这个,早上小王发来的。”余文从兜里掏出手机,手机里是一份公安的询问笔录资料。资料显示横跨1962年至1964年的三起失踪案件。失踪人员均为竹影村人,性别都为男,年纪为18到30的年轻人。

蒋现细细的翻阅着,神情越来越沉重:“奇怪,报案人都是朋友或者生意伙伴,没有一件是亲属报案。并且所有的案件最后都以撤案结束,没有正式立案追查下去。”

余文点点头,用鞋尖将烟头碾灭在土里:“你看看第三个案件,杨国栋的证词,仔细看。”

蒋现往上划拉手机,横屏放大。这是一份手写的公安询问笔录扫描件。

在这份笔录里,杨国栋的证词和情况被蓝色钢笔重重划去,但隐隐能看到“杨国栋在审讯室情绪激动……不停叫喊……大宅的人会回来……杀死全村人……”。最下方红字批注“此人精神异常,证词不足取信”。

蒋现沉思片刻后,对余文说:“这个大宅有些意思,不知道是谁家的房子。”

“嗯。”余文收回手机,“这个杨国栋在第二年就坠崖身亡了。”

“走吧。”余文双手插进裤兜,“村里逛逛,说不定能遇到这个大宅。”

白天的竹影村显得有些烟火气,扛着锄头和背着竹篓的人擦肩而过,对这两个外乡人投来好奇的目光。大伯家在村里的主路边上,村口的位置,于是两人决定往村里走走。

大青石板的路面被磨得铮亮,在小雨的滋润下反着光。两边的住宅顺着主路一个挨着一个,密密麻麻比肩而建。只有走近了才发现,每隔一段就藏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岔路。住宅的屋檐深深的挑出,将天空遮去了三分之二,檐下的排水沟里,雨水正淙淙流淌。

主路之外的住宅修得没有太多的章法,大多根据地势依山而建。小小一个村庄,台阶、拱桥、陡坡、悬崖、吊脚楼、挑台、空中连廊、半地下柴棚等各种空间因素样样不少,就如同形状各异的积木堆积在台阶上。

一路上门户紧闭,偶尔能看见抽旱烟的老汉,埋头编草鞋的老妪。

两人沿着石阶前行,看到前方门户卸了一半的木板,敞开的门框里,隐隐看到有玻璃木柜和摆满的货物——是间杂货铺!

铺子小得转不开身,里面只有一个三层的玻璃柜子和一个木头桌子。满地细竹条中,一个精瘦老人正在编背篓。看见有人进屋,老人家放下竹条,擦擦手站了起来:“买啥?”

“随便看看。”

“嗯。”老人家又坐下。

玻璃柜已经裂开一条弯曲的缝隙,用透明胶带层层叠叠地粘贴着。最下面一层放着冥币纸钱和立香,上面两层放了一些扑克牌、打火机、电线、灯泡、洗脸巾等日用品,柜顶放了几瓶的矿泉水。

那木桌子上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塑料瓶子,瓶盖早已褪色,瓶身上用黑色记号笔写着:小苏打、纯碱、食盐、石膏、辣椒粉……最前面立着一张二维码纸板,一个赊账本。

“老人家怎么称呼?”蒋现问道。

“姓杨,开杂货店五十几年了,村里人都叫我杂货杨。你们这么大的娃娃叫我老杨或者杨爷都行。”杂货杨上下打量了两人一番,“你们就是住在刘耕勤他们家那两个外乡人吧?”

“刘耕勤?”

“就是牛二娃的大伯。”

“哦,是……这您都知道。”蒋现惊讶于消息传得如此之快。

“村子这么小,一年都来不了一个外乡人,谁家有个啥消息半天全村都知道了。”

“要两瓶矿泉水。”

“嗯。”杂货杨拿起两瓶水,用帕子拂去上面的灰,递了过去。

余文接过矿泉水:“杨爷,我们是探险博主,专门找那种有特点的村庄拍视频。”

“什么博主?”杂货杨皱眉,“你们年轻人的东西我不懂。”

“就是咱村里有什么特殊的,别的村没有的东西?”

“穷山穷水没啥稀奇的。”杂货杨接着开始编织竹背篓。

蒋现问道:“那咱村有没有那种大宅子,就是大户人家住的。”

“大宅子?要多大?”杂货杨手中的竹条灵活地穿梭着,“要说大点的房子就是村西边老李家的二层小洋楼。还有村后面华大夫他们家了,他们家有两个院子,咱一般的房子可没这么多院子。”

两人看杨爷专心编织着背篓,不好意思再打扰下去,便谢过离开了。

眼瞅着太阳越来越高,越来越晒。两人一路前行也不敢贸然进入别人宅院,很快就走到了村尾。村尾这最后一户人家和别的户不一样,位于半山腰的位置,离其他的住宅有点远,半掩在山林里,再往后就是树林了。

屋子的院墙是石头垒叠而成,半人高的石墙上摆满了盆栽的鲜花,房屋也比普通的民宅高大不少,两人站在墙下嘀咕着,这就该是杨爷说的那个沈宅了吧。

正琢磨着,头上传来一个陌生的女声,准确的叫出他两的名字。

更新时间:2025-07-07 10:45:02

查看完整章节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